2010/5/28 From: 许练梅
又到了五月,蝉鸣粽香的时候了。
家乡的粽子主要有灰、白两种。灰粽子是以糯米混合豆糠灰过滤出的“碱水”拌匀,包的时候在中间插上一支火柴般大的“苏木”,煮熟后粽心会变成漂亮的红色。吃时拆去粽叶,点白糖尤其是蜜糖,会有非常独特的口感和风味。
白粽子(也就是咸粽),则要复杂得多。要以上等的糯米为主料,配以腌过的五花肉、咸蛋黄、虾米、腊肠、绿豆等等。另外,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,就是要有一种碧绿的、俗名叫“蛤蒌”的草本叶片,包住腌入味的五花肉放进去。这种“蛤蒌”煮熟后,会有一种特别的香味,能让里面的五花肉变得肥而不腻、香滑爽口,特别好吃!平时我是不吃肥猪肉的,但粽子的这种肥猪肉,我却能一口气吃上两大块。
每年的端午节,也是各个家庭主妇大显身手的时候。因为在我们乡下,看媳妇的手巧不巧,包粽子这门颇讲技术的活儿被列为首选。为了给自己和婆家争光,主妇们会早早备好料,到了端午节的前一天,便把所有的东西摆出家门口,你说我笑地比赛着包粽子的手艺。我们小孩则在一旁饶有兴趣地走来走去观看。只见她们先把粽叶头尾搭配好,手一转,对折成一个圆锥形后,依次把白花花的糯米、金灿灿的蛋黄、油光闪闪的五花肉、美味的虾米、粉香的绿豆放进去压平包裹好,再用水草那么三几下一扎……一条结实漂亮的四角粽子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。
那时的村民也特淳朴,谁家最先包好就去帮邻里包。于是整一天,从这一家包到那一家,从这条巷包到那条巷……那份浓浓的乡情和热闹成了我儿时一种很美的记忆。
在乡亲们“包得好裹粽,嫁个好郎君”的善意诱惑下,我也曾跟包粽高手祖母学过包粽子,可惜我的悟性低,学来学去,包的粽子不是有米漏出就是味道差。婚后为了讨好夫君,便偷偷去超市买现成的粽子充数。但吃来吃去,总觉得没有长辈们包的好吃、有味道!于是每年的端午节,只好携夫带女,不辞劳苦地跑回乡下拿婆婆包煮好的粽子。一大家人团聚热闹一天,吃饱喝足后,再将婆婆早就准备好的粽子打包好带走……也许,加进了亲情的粽子是特别美味可口的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