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页
  • 企业文化
    • 品牌故事
    • 历年大事记
    • 荣誉殿堂
    • 管理团队
    • 职工关怀
    • 企业荣誉
    • 企业文化
    • 企业简介
  • 产品中心
  • 新闻资讯
    • 公司新闻
    • 媒体报道
    • 十八子报
  • 销售网络
    • 销售网络
    • 联系方式
    • 加盟政策
  • 联系方式
    • 联系方式
    • 在线留言
  • 子公司
  • 授权网店
    • 天猫旗舰店
    • 苏宁旗舰店
    • 京东旗舰店
    • 1号店旗舰店
  • 招贤纳士
  • 工业旅游
    • 音响博物馆
    • 工业旅游
  • 真品查询
  • 视频媒体
首页 > 新闻资讯 >《十八子报》67期
  • 十八子报资讯
  • 媒体报道新闻
  • 企业内部报道

四川同胞 我们的兄弟姐妹

2008/6/10 From: 阳江十八子

这土地上的人们让我们眼含泪水
--献给我坚强的中国

  谁也不曾料到,二零零八年竟是如此艰难的一年。

  汶川,天府之侧的大熊猫的故乡,更让这一年变得刻骨铭心。

  从五月十二日起,人们焦虑的目光关注着,这片土地,能否承受住共和国历史上第一大地震灾害的巨大冲击波。

  这片土地,不仅是中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,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———羌绣之乡。在汶川的官方网站上,汶川是这样被描述的:汶川是川西平原重要能源供给地;走进汶川,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片生态的乐土;汶川正在努力成为全国藏区第一州模范县和岷江上游“明珠城市”。 

  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土地,顷刻间一片断瓦残垣,顷刻间逝去无数鲜活的面容。四川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达数万人,二十多万人受伤,倒塌房间无数。无情的数字里,有多少欢声笑语的相濡以沫,有多少惨痛悲伤的生死离别?神州含泪,中国人民为自己的同胞因强烈地震失去生命而深感悲痛。
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。

  川之上,国有殇。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平民降下,九州缟素,举国同哀。徐徐降下的国旗上,承载着十三亿民众的沉痛哀思,冉冉升起着国家对逝者的尊重,对生者的抚慰;纷飞的泪水中,流淌着“中国加油”、“四川雄起”、“汶川挺住”的呐喊,涌动着“中国万岁”、“爱我中华”的情怀。

  泪水不是软弱,悲痛化为力量。

 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,温家宝总理连续几天走在灾区余震不断的土地上,他反复叮咛:要尽最大努力,不惜采取任何手段,付出任何代价,要用一百倍的努力抢救生命;在被掩埋的小学废墟旁,温家宝用嘶哑、哽咽的话语,向废墟中的孩子喊话:孩子们,一定要挺住!

  在一次营救失败后,年过花甲的总理冒雨攀上瓦砾堆,组织再次营救。突然,总理摔倒了,他的手臂受伤出血了,他推开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,继续指挥抢救……

 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,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血肉之躯筑成钢铁之师,阻途上疏通道路,山路上急行军突进,天空中集结直升机空降部队,废墟里抢救幸存的生命。这次抗震救灾,解放军、武警官兵、公安民警投入的兵力超过十万人,四川重灾区的每一个县、乡、村,在求生的渴望中仰望到了战士们佩戴的闪闪的红星。

 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,一名老师用身体为孩子挡住了水泥板,一位校长在岳父因房屋倒塌失去生命的时候,一直留在现场坚持救助学生;一名女学生被救出时,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。她说:“我在下面好怕。我又冷又饿,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!”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,让听者无不动容。

 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,灾区不少出租车甚至私家车参加到义务运送伤员的行列;上万辆张贴着明显的“赈灾义运”标志的大众出租车奔驰在上海街头,每辆车当天将捐出一百元营业款支援灾区。和汶川一样饱尝震痛的唐山市官方迅速向灾区捐款一千万元,唐山民众也踊跃捐款捐物,一天时间就筹集了价值近六千万元的救灾物资。

  在地震发生的时候,网民息息相通,把坚强和温暖献给二零零八年的中国。网民说:“当风雪阻断归路,我们彼此取暖!当主权面对挑战,我们亮出利剑!当圣火遭遇屈辱,我们义无反顾!当病毒吞噬生命,我们用爱弥补!当列车冲出轨道,我们竭诚互助!当震撼撕裂大地,我们开山辟路!勇敢面对磨难,挺起中国人的脊梁!加油,同胞!加油,中国!”

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?因为这土地上的人们是如此坚强,如此伟大!

  “房子裂了、塌了,我们还可以再修。只要人在,我们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,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。”温家宝总理的话语声声在耳,灾区同胞的生命尚需拯救,灾区同胞的家园急需重建,让我们携起手,心连心,在灾区的废墟上,挺立起坚毅的中华民族,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,屹立起坚毅的中华民族!
  
  我们坚信: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,也会变得微不足道;再小的力量乘以十三亿,也足以战胜一切灾难!

  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 
  本报记者 黄大渺 陈佩月

打印内容
关于我们 | 联系方式 | 新闻资讯 | 产品展示
Copyright © 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 1983-2025 Tel:0662-6600770 Fax:0662-6600880
粤ICP备05143388号